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外界都很關心沈玉琳病況。(圖/資料照)

沈玉琳病倒消息曝光後,外界十分關心他的現況,沈玉琳的助理稍昨晚正式發布103字聲明,對外透露沈玉琳目前狀況良好,中午還和芽芽一起吃飯,喊話外界不要擔心,「感謝院方的積極檢查與大家的關心,在過不久就會重新回到螢光幕前,繼續製造歡笑給大家」。如今傳出他病因非肝炎或是外界謠傳的胰臟癌,而是1指數異常飆高。

沈玉琳住三總病房。(圖/記者趙于瑩攝影)

▲沈玉琳住三總病房。(圖/記者趙于瑩攝影)

據《聯合報》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沈玉琳有一個指數飆到令人驚訝,且他如果是肝臟、胰臟出狀況,進入三總後應該會由肝膽腸胃科接手,但目前負責他的主治醫師卻是另一科別。另《三立新聞網》獨家掌握沈玉琳的主治醫師為三總血液腫瘤科醫師,專長是各式癌症治療、血液疾病治療及骨髓移植等,曾成功讓一名胰臟癌第3期患者延命達16個月,深獲病患肯定。

消息人士表示,沈玉琳確實是因為肝炎就醫,但確切原因不清楚,需待檢查結果出來後才能了解病因。目前仍住在加護病房,不過狀況已經穩定下來,人也是清醒的。對於沈玉琳的病情,三軍總醫院表示,因涉及病人隱私,本院不方便回應,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爆婚前掏8百萬封口費給前女友!2準人夫男星被點名 急發聲不忍了
獨家/當兵4年不幹了!女星轉當幼幼台姐姐爆家庭革命 真實收入曝
拍廣告出事了!美乳女神玩「優良基因」踩雷 諧音梗挨轟種族歧視
獨家/當兵4年半保護蔡英文!幼幼台姊姊揭「真實月薪」 血淚內幕曝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透過調整生活習慣、穩定荷爾蒙及正確的頭皮護理方式,仍可有效延緩甚至穩住髮際線;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看到髮際線都會驚呼「是不是禿了?」DCDC植髮醫療團隊主治醫師柯博桓,於臉書粉絲專頁「髮柯醫師 皮膚科 柯博桓醫師|台中台北植髮專業 雄性禿 生髮推薦」發文指出,想要守住髮際線,關鍵不只在於外用產品,而是必須從根本的生活習慣與頭皮健康著手。他提出四4養髮重點,包含基因影響、壓力管理、營養補充、頭皮護理。

柯博桓提醒,少不人擔心髮際線後退,但其實除了天生額頭較高,還有許多是因為頭皮保養不當,導致髮根脆弱、髮量看起來稀疏,而4養髮重點才是關注重點。

一、基因不是絕對命運

雖然禿頭具有遺傳傾向,但不代表命中注定會掉髮。透過調整生活習慣、穩定荷爾蒙及正確的頭皮護理方式,仍可有效延緩甚至穩住髮際線。特別是在雄性禿初期,從洗髮習慣與皮脂分泌著手,往往能見成效。

二、壓力管理是護髮核心

壓力會激活交感神經,導致毛囊提早進入休止期,進而影響髮量與頭皮油脂分泌,形成「壓力型落髮」。柯博桓提醒,生髮產品只是輔助,真正的護髮策略應包含運動、良好睡眠與冥想等放鬆大腦的習慣,幫助頭皮回歸健康循環。

洗頭頻率應依個人出油程度調整,多數人一天一次即可;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三、營養補充需對症下藥

常見如B群、鋅、鐵與維生素D等營養素確實有助於毛髮生長,但柯博桓強調「缺什麼補什麼」,不建議盲目補充。若未經檢測或專業評估就自行大量攝取,反而可能造成肝腎負擔,導致反效果。

四、頭皮護理才是根本

髮絲只是結果,真正該照顧的是頭皮。柯博桓建議,洗頭頻率應依個人出油程度調整,多數人一天一次即可;洗髮精應選擇弱酸性、無矽靈產品,避免清潔過度。洗頭時應使用指腹按摩,避免用指甲搔抓,且吹乾頭皮比自然風乾更重要,以避免濕悶環境導致頭皮問題。

此外,柯博桓也提醒,有些人將頭皮紅癢誤認為過敏,其實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也是造成髮際線稀疏的一大元兇,應及早就醫診斷,針對治療才能對症下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秋生綜合報導)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週二(7月29日)表示,其第二季(4月—6月)獲利令人失望,醫療費用飆升超出了該公司在訂定承保價格時的預期,持續對該公司的業績造成壓力,因此對2025年的預測持保守態度。

該公司在2025年開始時曾預期每股獲利可達30美元,但在5月份撤銷了之前的預測,並預計2025年的調整後盈利為每股至少16美元。

根據數據公司FactSet的數據,分析師們預測該公司全年每股收益為20.64美元。

4月,該公司罕見地調降了預測,導致股價下跌130美元,創下逾25年來單日最差表現,全天跌幅超過22%。

該公司新任執行長斯蒂芬‧漢姆斯利(Stephen Hemsley)在6月詳述第二季業績時承諾,該公司將建立「審慎」(prudent)的2025年獲利展望。他還說,儘管公司低估了醫療活動和成本趨勢,但正在改善。

在第二季,該公司調整後的每股獲利為4.08美元,總收入為1116億美元。根據FactSet的資料,分析師曾預期每股獲利為4.48美元,營收為1115億美元。

該公司的利潤下降了19%至34.1億美元,雖然收入上升了13%。

作為該公司最大的營運支出,醫療成本本季躍升20%至786億美元。

聯合健康集團通常是每季第一家發表盈餘報告的保險公司,但今年夏天,該公司追隨Elevance Health Inc.和Centene Corp.等競爭對手調降年度預測,並發表令人失望的業績。

多家保險公司表示,醫療成本成長速度超出預期,急診室就診人次增加,處方藥成本上升,尤其是癌症治療和基因治療的成本。

行為健康照護也在增加,包括精神健康治療和對藥物使用障礙的治療。

聯合健康集團股價在週二開盤前下滑約3%至272.30美元。

該公司股價在去年11月曾突破630美元,創歷史新高,然而,自12月其下屬聯合健康保險(UnitedHealthcare)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曼哈頓中城參加公司年度投資人會議途中遭槍擊身亡後,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該公司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44%。

(本文參考了美聯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任子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薛曉晶指出,家中若有想要提升專注力的孩子、預防失智的長輩,或希望控制體脂的媽媽,每天半杯藍莓效果佳;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小1顆藍莓,不只是甜點裡的點綴,而是大腦與血管保健的重要食物。營養師薛曉晶於臉書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分享,藍莓能改善記憶力、穩定血壓、管理體重,家中若有想要提升專注力的孩子預防失智的長輩,或希望控制體脂的媽媽,每天半杯效果佳。

薛曉晶表示,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藍莓所富含的花青素能穿越血腦屏障、調節發炎反應,進而改善記憶力、穩定血壓、強化心血管功能,不只是補腦,還能顧到代謝與體重,真正做到「一果多效」,CP值超高。

補腦又降壓

2020年刊登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連續12週攝取藍莓,可提升長者認知表現與動脈彈性,可能透過提升血流改善大腦功能;2025年刊登《Nutrients》的動物實驗也發現,藍莓補充能降低發炎指數如TNF-α、強化抗氧酶活性,改善行動與記憶功能。

薛曉晶說,這2項研究分別從人體與動物模型出發,皆證實藍莓可透過提升血管彈性、降低神經發炎與氧化壓力,進一步支持大腦健康與延緩認知退化。建議每日攝取50-75克(約1/2-1杯),連續攝取效果最佳。

不只抗老、控糖 還能調節體重

薛曉晶指出,藍莓除了補腦,還因為有維生素C,能提升免疫力;有維生素K,能強化骨骼;富含膳食纖維,能幫助維護腸道健康與控糖,是預防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的好選擇。

根據2025年刊登在《J Nutr》的報告顯示,藍莓富含的類黃酮與酚酸,不僅具有高度抗氧化力,還能在多重層面對抗慢性病風險。這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LDL),同時穩定血壓、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是對抗代謝綜合症(MetS)與糖尿病的重要輔助因子。

另外,2021年刊登於《Nutr Res》的整合性研究也指出,無論是使用藍莓果實、汁液還是萃取物,只要持續補充藍莓,都能顯著降低舒張壓與血脂指標,雖然對體重與血糖的影響不一,但在改善心血管與代謝健康方面具備穩定功效。

此外,2025年刊登在《Mol Nutr Food Res》的細胞實驗提供了分子層級的進一步佐證。研究團隊使用野生藍莓的多酚代謝物(如異阿魏酸、香草酸與丁香酸)處理脂肪細胞,發現可有效抑制脂肪酸合酶(FASN)表現,並顯著提升抗氧化酵素HO-1的活性。這些作用共同指向藍莓在抗脂肪堆積與抑制發炎反應上的潛力,為其抗肥胖效益提供了科學基礎。

薛曉晶表示,上述研究從細胞代謝層面補足實證,說明藍莓不只對血脂與血糖有益,還能深入干預脂肪生成與氧化壓力,對體重控制與慢性病管理更具價值。

1日三餐搭配

●早上:燕麥+藍莓+堅果,1碗及能活力滿分。

●下午:藍莓+腰果,比甜點更提神、不爆糖。

●晚上:冷凍藍莓+氣泡水,睡前水果茶,有助於抗氧化。

營養師薛曉晶建議,想要整天活力滿滿,早餐可以吃燕麥+藍莓+堅果;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薛曉晶表示,若想要讓藍莓發揮最大健康價值,可選台灣本地當季所產(4-6月)為佳,再搭配脂肪類食物,如堅果、優格,吸收更好,最好避免與高糖甜點如藍莓起司蛋糕一起吃;而糖尿病患者則建議將份量控制在1份內,並計入總醣量。最後,將其冷凍保存,方能留住較多營養。

她強調,家中若有需要提升專注力的孩子想預防失智的長輩,或希望控制體脂的媽媽,每天建議半杯藍莓,是健康飲食中最簡單又實用的投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心理師指出,孩子不自覺地摳皮膚、咬手指、玩筆或一直摸東西,甚至在該專心上課、寫功課的時候,持續出現這些動作,可能是他們表達焦慮的方式;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孩子摳皮膚、咬東西、東摸西摸,是無聊還是焦慮?」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享,有時候會看到孩子不自覺地摳皮膚、咬手指、玩筆或一直摸東西,甚至在該專心上課、寫功課的時候,持續出現這些動作。這可能是他們表達焦慮的方式,此時家長應觀察這些行為出現的時機,與這些行為有沒有過頭?如沒有造成傷害其實不需制止,轉移注意力即可。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發文分享,當問孩子說:「你怎麼又在咬?」孩子可能只會說:「不知道」、「沒幹嘛」,這些行為有時的確是無聊分心,但更多時候,可能是焦慮的表現。

這類「自我刺激行為(stimming)」在自閉症、高敏感孩子中常見,其實一般孩子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孩子透過這些動作安撫自己、排解緊張,只是他們還沒學會怎麼表達情緒、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焦慮,這時可以觀察3個關鍵線索:

1.這些行為什麼時候出現?是在等待、考試、還是太無聊?

2.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時,還會這樣嗎?

3.是不是做過頭了?例如摳到破皮、咬到紅腫?

黃閎新表示,如果這些行為沒有造成困擾或傷害,其實不需要立刻制止,可以溫和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投入眼前的活動。你也可以提供替代小物:觸感玩具、筆套、桌下搓揉物等等。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說出:「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焦慮?還是覺得悶?」

黃閎新提醒,孩子不是故意搗蛋,只是正在學習怎麼調節自己。試著先理解而不是制止,才能幫助孩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國健署表示,新生寶寶等3-6個月後再考慮調整其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不只顧到自己熊貓眼,尤其當別人家的寶寶已經可以睡過夜,自己家的小寶貝還不行時,會感到著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兒關懷網站」表示,新生寶寶出生後的前3個月,先不要急於訓練他自行入睡或是睡過夜,等3-6個月後才考慮調整寶寶的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

國健署孕產婦關懷中心表示,很多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尤其是0-3個月新生兒時期,寶寶幾乎是睡睡醒醒,沒有固定的生理節奏,影響照護者夜間作息及睡眠時間。通常小嬰兒在1個月內約睡15-20小時;2-3個月約睡15-18小時;4-6個月約睡14-18小時;7-12個月約睡12-15小時。

0-3個月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小寶寶,本來就是吃、睡、醒,爸媽只需要好好建立哺乳模式,並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即可。等3-6個月後才考慮調整寶寶的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以及依附感需求程度。有些寶寶只要躺在熟悉小床很容易就能自行入睡,有些寶寶則要用經過很多程序才能睡著。

國健署建請爸媽放寬心,多觀察寶寶的喜好,為寶寶準備一個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隨著月齡增長,寶寶夜晚睡眠時間就會逐漸拉長。

國健署表示,0-3個月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小寶寶,本來就是吃、睡、醒,爸媽只需要好好建立哺乳模式,並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即可。(圖擷取自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罷團26日晚代表上台感謝民眾。心理師則建議大家回歸正常生活。(記者塗建榮攝)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管是罷團還是反罷團,選舉結果已經出來,從現在起應該恢復正常生活。若是因過度參與,將大半重心都放在在選舉上,而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出現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那就得注意。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楊琬心表示,若持續超過兩週還走不出來,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士的協助。

楊琬心說,因選舉事件而出現的身心調適困難狀況,都可歸在「選舉症候群」的範疇,不僅限於生氣、難過的感受,過於亢奮或激躁等情緒也是一種調適失衡。若你因為過度關注選舉而出現易怒、提不起勁、緊張、憂愁、煩躁、飲食及睡眠改變、身體緊繃、頭痛等狀況,可以嘗試以下的建議:

暫時遠離選舉訊息
不過度關注媒體傳播的選舉訊息,讓思緒暫停一下,暫時與選舉保持距離。

重視生活中的其他面向
發現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事物,適時將注意力轉到家人、朋友的陪伴上。

參與放鬆且有成就感的活動
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後,可以嘗試參與一些自己喜歡、能讓人放鬆的活動,或是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來達成,從中獲得成就感並維持效能感,你會發現情緒可能不再那麼激動或低落。

維持正常生活節奏
重大事件過後,我們的生活還是要回歸日常,對於已發生之事抱持接受、感恩的態度,才能讓身心穩定地繼續前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7.26 11:03 臺北時間

時事

大腸癌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外科醫師謝依蒨提到大家日常會吃的4款「套餐」,吃下肚可能正在餵養癌細胞。(示意圖,取自pexels)
大腸癌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外科醫師謝依蒨提到大家日常會吃的4款「套餐」,吃下肚可能正在餵養癌細胞。(示意圖,取自pexels)

癌症持續蟬聯國人前十大死因之首,加上大腸癌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外科醫師謝依蒨近日po文,提到大家日常會吃的4款「套餐」,吃下肚可能正在餵養癌細胞,她也親授外食健康3招式,提供給民眾參考。

謝依蒨日前在臉書社團「謝依蒨醫師的大腸經 痔瘡乳房外科女醫」po文,提到好多日常美食其實是腸道毒藥,提醒大家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因為對現代人超重要。

謝依蒨分析提到,像是加工肉品就是一級致癌物,紅肉過量風險提高;高脂+低纖+高溫烹調易導致腸道發炎,並導致癌變加速,她還強調常吃的「套餐」可能正在餵養癌細胞。

謝依蒨列出4種不推薦的套餐,「早餐火腿蛋配奶茶」 是亞硝酸鹽+反式脂肪,建議換成「酪梨蛋吐司+無糖豆漿」;「控肉便當配珍奶」是高鹽高糖+反式脂肪,建議換成「蒜泥白肉+燙青菜+無糖茶」;「牛肉火鍋搭沙茶」有紅肉+加工食品+沾醬,建議換成「魚/豆腐,沾醬:蔥薑蒜+醋」;「燒烤牛肉配啤酒」是高溫烤紅肉 +酒精,建議換成「烤魚+雞肉串+毛豆+氣泡水」。

最後,謝依蒨傳授外食健康3招,第一招「優先吃魚/豆腐/雞肉,紅肉每週≤2次」,第二招「每天2蔬菜+2水果」,因為纖維是腸道護衛軍;最後一招「蒸煮燉烤取代油炸燒烤」,此外她更提醒大家定期檢查保健康。

更新時間|2025.07.26 11:0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將經痛分為4型,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中藥調理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恢復生活品質;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生理期來時,總是會腹痛、腰痠、情緒低落,甚至手腳冰涼,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板橋樹林風澤中醫診所醫師陳坤儀表示,這不是「正常」的月經反應,而是身體在說「我需要被照顧了」,中醫將經痛分為氣滯血瘀型(情緒壓力型)、寒凝血瘀型(寒冷型)、氣血虛弱型(體虛型)、寒濕凝滯型(濕氣型),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中藥調理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恢復生活品質。

陳坤儀指出,在中醫理論中,經痛屬於「經行腹痛」、「經痛」的範疇。月經反映的是整體的氣血流動和身體內在的平衡。當經血無法順暢地流動、寒氣停留體內,或氣血不足時,就容易引起疼痛。

氣滯血瘀型(情緒壓力型)

●症狀:經前腹痛,脹痛,經血夾有血塊,胸脅脹痛。

●常見體質:情緒壓抑、壓力大、易怒。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代表方劑:逍遙散、少腹逐瘀湯。

寒凝血瘀型(寒冷型)

●症狀:經期小腹冷痛,得熱則緩,經血暗紅有塊,手腳冰冷。

●常見體質:愛喝冰飲、體質虛寒。

●治療原則: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代表方劑:溫經湯。

氣血虛弱型(體虛型)

●症狀:隱隱作痛,喜按,經量少,色淡,面色蒼白。

●常見體質:長期疲倦、飲食不佳、產後體虛。

●治療原則: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代表方劑:當歸補血湯、八珍湯。

寒濕凝滯型(濕氣型)

●症狀:小腹冷痛,得熱則減、形寒肢冷,帶下綿綿,舌苔白膩而滑。

●常見體質:頭重昏沉、易疲累、易水腫。

●治療原則:行氣祛濕,溫經止痛。

●代表方劑:完帶湯。

中醫調理方法

●針灸治療:常選穴位如關元、三陰交、中極、足三里,幫助行氣活血、止痛安神。如果害怕針灸的患者,也可用丹田灸溫暖胞宮,加強腹部穴位的氣血循環。

●中藥調理:根據個人體質開立專屬處方,建議經期前1週開始服用,並持續調理3-6個月,來緩解經痛症狀。

●良好生活習慣:保暖,尤其避免經期著涼;減少冷飲、冰品,少吃生冷食物;經前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疲勞;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記得休息,不要勉強自己,照顧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陳坤儀強調,經痛雖常見,但不代表是「正常」現象。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透過整體調理、個別治療,能有效改善痛經問題。若經痛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儘早就醫,讓身心恢復平衡與舒適。

板橋樹林風澤中醫診所醫師陳坤儀。(板橋樹林風澤中醫診所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除了影響身體機能運作,還會引發各種代謝異常及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超過8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肥胖問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過重、肥胖可能會直接對心肌造成傷害,提高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衰竭風險,1年內死亡率達2至3成。

國人死因  心臟病居第二


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而心衰竭的復發率、致死率相當高。郭志東說,過去心衰竭的發生被認為要合併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等危險因子,但近年來心衰竭患者愈來愈常見;研究顯示,單純肥胖也可能導致心衰竭,其發炎反應易促使細胞受傷。






郭志東指出,受損的心肌細胞會釋放一種名為肌鈣蛋白T(troponin T)的酵素,後來被應用於心衰竭的診斷及預後分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9500多名年齡在53至73歲之間、沒有心臟病的成年人中,測量肌鈣蛋白水平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發現,BMI愈高,與肌鈣蛋白質量愈高有強烈的相關性。


這項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分析,最肥胖的人(BMI超過35)出現了最多的心衰竭案例,即使是肌鈣蛋白素質最高的人也是如此。而最肥胖且肌鈣蛋白素質也相當高的族群,比體重正常且肌鈣蛋白檢測不明顯的人,罹患心衰竭的機會高出9倍。

體重超標愈多 風險愈高


郭志東強調,即使只有一點過重,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體重超標愈多、風險愈高。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共病,對血管也漸漸累積傷害。首當其衝的,就是心臟需要更用力將血液泵送到全身,這會導致心臟擴張和心肌肥厚,長期下來,恐會改變心臟結構和功能,增加心衰竭風險。


肥胖還會引起慢性發炎,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發炎因子,進而影響全身的代謝和免疫系統。郭志東說,慢性發炎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此外,發炎因子還可能直接影響心肌細胞的功能,導致心肌損傷。


肥胖也與代謝紊亂密切相關,郭志東指出,肥胖者常出現胰島素阻抗、讓血糖升高,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血糖會對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害,進一步加重心臟的負擔。


肥胖對心臟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郭志東強調,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限酒和管理壓力這四大生活方式,是擺脫肥胖的重要法則。

千萬國際客又跳票?交長:今年有把握達900萬

觀光署去年千萬國際旅客目標跳票,儘管今年依舊以千萬旅客為目標,不過根據移民署初估,今年上半年國人出國有九一四萬人次,來台…

一日遊成主流…去年國旅旅次創新高 但住宿率僅26%

根據交通部調查,去年國人國內旅遊共計二點二二億旅次,創歷史新高,然而旅宿業卻是慘兮兮,國旅住宿僅○點六億人次,住宿率約二…

紓解急診壅塞 假日急症中心10月試辦、專收輕症病患

受到流感疫情、護理人力短缺等影響,年初各大醫院急診壅塞,為避免秋冬病患再度塞爆急診,衛福部健保署與急診醫學會、急診壅塞醫…

健康主題館/肥胖 增心衰竭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除了影響身體機能運作,還會引發各種代謝異常及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超過8…

經濟艙症候群惹禍?魔鷹愛妻搭機來台猝逝 醫分享「機上保命3招」

台鋼雄鷹隊洋砲魔鷹愛妻伊莉莎白日前搭機來台途中猝逝,令各界震驚。台中富足診所院長、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在臉書表示,推測恐「…

11縣市大雨特報!范斯高外圍環流挾豪雨 恐下到明晨

中央氣象署今晚間8時15分針對11縣市發布大雨特報,影響持續至明天清晨。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