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日常愛用的醬油等佐料小瓶子,一開封就暴露在空氣中,霉菌隨時可能入侵,胸腔醫黃軒提醒留意佐料保存方法,以免引起食安風險;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別小看小吃攤或家中餐桌上不起眼的醬油等佐料小瓶子,一旦開封就暴露在空氣中,霉菌隨時可能入侵,恐爆食安危機。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預防發霉小技巧要留意使用後擦乾瓶口、蓋子要拴緊、放陰涼乾燥處、開封後冰箱保存(尤其是無防腐劑產品)及避免陽光直射與高溫。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與網站發文分享,許多人以為佐料不會壞、放越久越香,但事實是一旦開封,佐料瓶子就暴露在空氣中,霉菌隨時可能入侵。尤其是醬油、蠔油等這些「營養豐富」的調味料,是霉菌的最愛。一旦到小攤位吃東西,打開一瓶醬油發現,裡面浮著白色絮狀物或綿綿毛毛的東西,別懷疑,你手中的佐料,可能已經「發霉」。
請繼續往下閱讀…
哪些佐料最容易發霉?黃軒表示,舉凡醬油、蠔油、黃豆醬、番茄醬等,因為這些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特別受霉菌青睞。食醋與料酒雖較不易發霉,但保存不當仍有風險。
他分享佐料防霉保存6項細節:
●及時清潔,每次使用後,擦乾淨瓶口或袋口,避免殘留物滋生細菌。
●密封保存,用完後立即擰緊瓶蓋或封好袋口,隔絕空氣。
●遵守儲存條件,根據產品標籤指示,存放於乾燥、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無防腐劑或低鹽類產品開封後,應冷藏保存。
●避免放置於爐灶旁,爐灶附近的高溫和蒸氣會加速調味品變質。
●使用乾燥器具,避免使用濕的器具或木匙羹接觸調味品,以防受潮。
●購買小包裝,減少開封後的存放時間,降低變質風險。
黃軒提醒,如果佐料表面出現白色、灰色、綠色或其他顏色的絨毛狀物質,這是霉菌生長的明顯跡象。發霉的佐料通常會散發出霉味、酸味或其他異常氣味,例如酒糟味。另外,也要注意是否有哈喇味,哈喇味多半是一種常見的油脂氧化臭味,在臺灣或華人地區的日常語言中常用來形容變質食物散發出的油耗味或臭油味。
黃軒強調,若發現佐料有上述任何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並丟棄,以免對健康造成威脅。為避免發霉,建議正確儲存調味品,並遵循產品標籤上的保存建議。更何況一旦看到白色毛絮、異色漂浮物,散發異味,就要丟掉,千萬別食用,以免帶來食安風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臺北市致力維護市民健康,攜手與21大醫事團體合作推動慢性病照護網絡,打造幸福健康臺北城。北市衛生局今年邀請江宏傑擔任慢性病防治大使,與市民共同參與挑戰,守護自身健康,活動設有健檢及健康識能闖關任務,還有機會獲得iPhone 16等萬元好禮!

衛生局表示,根據內政部113年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的平均壽命為83.2歲,高出全國平均3.2歲,為全國最長壽之城市。臺北市林奕華副市長表示,健康是個人最珍貴財富,守護市民健康是市府重要責任,北市自111年起連續舉辦「台北健康養成記」活動,已吸引48萬931人次參與揪團健檢與健康識能挑戰活動。


另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至11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30至39歲三高盛行率分別為高血壓9.7%、高血糖2.5%、高血脂18.7%,青壯年常因工作繁忙導致不健康飲食、無規律運動、菸檳行為及未定期健檢,導致三高風險增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表示,三高及代謝症候群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民眾較不易察覺,進而忽略掉潛藏的風險,114年起成人健檢擴大提供30至39歲民眾每5年1次檢查,鼓勵從年輕就養成定期健康檢查好習慣,可有效降低疾病風險。
該局說,為預防代謝症候群轉變成慢性疾病,首重培養健康生活型態與定期成人健檢,衛生局與台北市醫師公會等21大醫事團體共同號召225家醫事機構加入並提供「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9歲符合代謝症候群民眾收案評估、追蹤管理及評估服務,此外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及初期腎臟病民眾更可透過「大家醫計畫」,由臺北市社區醫療群提供個人客製化照護與健康存摺數位追蹤管理服務,提供更全面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防治大使江宏傑表示,3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身為一位運動員、孩子的爸爸,深刻瞭解家人健康是家庭穩固的碁石,照顧好自身的健康,才能更好的照顧家庭。自己本身也有定期檢查了解健康情形,妥善管理自我健康,是全家人幸福的根本、最好的保障!


成人預防保健是維持健康及預防慢性病重要措施,透過定期篩檢、健康管理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可有效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即日起至114年11月30日止,只要完成「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或「B、C型肝炎篩檢」即可參加「揪團做健檢,好禮獎不完」健檢登錄活動。
該局8月再推出「健康樂透GO」挑戰任務得積分遊戲,結合「千禧血壓小站」、「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及「運動中心」等關卡,讓市民化身活動角色,登陸闖關獲得遊戲券,有機會抽中iPhone 16等萬元好禮,系列活動好禮總價值超過新臺幣70萬元,市民朋友千萬別錯過!


北市衛生局說,「臺北健康養成記」系列活動訊息,可至活動網站查詢,或電洽02-2771-1001,另臺北市成人預防保健暨B、C型肝炎篩檢院所資訊,可上臺北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國泰人壽:父親節爸氣獻禮 國泰人壽新推「豪康愛」守護男性健康
現代男性面臨職場與家庭的多重責任,更身兼家中重要經濟支柱,而易疏於關注自身健康,埋下健康與財務風險。父親節將至,正是重新檢視健康保障好時機,國泰人壽為男性打造專屬商品「豪康愛防癌定期保險(外溢型)」(下稱「豪康愛」),聚焦男性常見癌症、攝護腺手術與意外骨折風險三大面向,建構全方位健康新防線,並與「生生優動診所暨運動物理治療所」攜手合作,凡於今(2025)年12月31日前投保「豪康愛」,前2萬名被保險人可享「一對一物理治療服務」乙次,讓每位保戶都能「動得健康,活得自在」。
國泰人壽商品部協理張孝旭表示,癌症發生率逐年攀升,男性健康風險不容小覷。根據衛福部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 ,其中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的大腸癌與前列腺(攝護腺)癌,均屬男性好發癌症,顯示癌症已成男性潛在健康威脅。除了癌症風險,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罹患攝護腺肥大的機率亦大幅上升,常見症狀如:頻尿、夜尿、排尿困難等,嚴重時甚至需接受切除手術,影響生活品質甚鉅。
此外,熟齡男性更面臨骨質流失問題,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全球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可能在未來的人生中面臨骨質疏鬆導致意外發生時容易骨折的風險。 若不慎在通勤途中或運動時發生意外,骨折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國泰人壽建議,趁著父親節到來,爸爸們應及早檢視人生各階段風險與需求,適時調整保險規劃補足保障缺口,以抵禦風險來臨時對家庭財務的衝擊。
「豪康愛」提供初次罹癌一次性保險金給付,針對男性常見特定癌症(重度)更提供額外保障,進一步強化癌症防線,同時為中高齡男性常見泌尿問題提供保障支持,特別納入攝護腺特定手術保險金,而針對運動、通勤或骨質流失常見的意外骨折風險,更涵蓋骨折保險金保障,有效補足日常意外防護,還有身故與滿期保險金設計,讓男性民眾不只有保障,更是對家庭的照顧與承諾。
以40歲男性為例,投保保額100萬、繳費年期20年,年繳應繳保險費為(新台幣,下同)36,100元。若不幸於45歲罹患大腸癌第二期,可獲得初次罹患癌症(重度)保險金100萬元、特定癌症(重度)保險金50萬元,協助支應癌症治療開銷、減輕經濟負擔;後續如接受攝護腺相關手術,或是於通勤途中發生意外,導致大腿骨完全骨折,可享特定手術保險金2萬元及骨折保險金8萬元保障。
為持續落實以保戶為中心的理念,「豪康愛」結合健康外溢機制,鼓勵保戶加入「FitBack健康吧」健康計劃,積極實踐健康生活,凡於指定期間達到「樂享家」會員等級,最高可享3%保費折扣,讓保戶在培養健康習慣的同時,也能獲得實質的保費回饋。
國泰人壽不僅關注男性癌症及中高齡族群的健康議題,也留意到男性發生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疼痛的情況日漸增加,攜手「生生優動診所暨運動物理治療所」合作,由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保戶改善姿勢與動作功能,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未來,國壽將秉持集團「BETTEER TOGETHER共創更好」之理念,持續深化「讓健康有力於你」的健康主張,持續陪伴保戶強化健康狀態,實踐「共創健康」的品牌承諾。
豪康愛防癌定期保險(外溢型)特色
保障
|
特色說明
|
癌症
|
初次罹癌一次性保險金:讓保戶能靈活運用醫療給付。
特定癌症(重度)保險金:因應男性癌症風險,安心治療。
癌症(重度)豁免保費:減輕罹癌保戶經濟負擔。
|
特定手術
|
特定手術保險金:好發於中高齡男性之攝護腺相關手術保障。
|
骨折
|
骨折保險金:針對男性因骨質流失或活動風險所導致的意外骨折情形。
|
身故/滿期
|
身故保險金或喪葬費用保險金/滿期保險金(90歲)。
|
回饋活動
|
|
物理治療
|
攜手「生生優動診所暨運動物理治療所」合作:於2025年12月31日前投保「豪康愛」,前2萬名被保險人可享免費「一對一物理治療服務」乙次
|
健康外溢機制
|
鼓勵保戶參加「FitBack健康吧」健康計劃,凡於指定日期前達到「樂享家」會員等級,保戶最高可享有3%保費折扣。
|
註:完整保單內容請詳保單商品條款為主。
|
隨著台灣步入高齡社會,失智症與長者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重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任周怡江指出,除了基因、年齡與慢性病等已知風險因子外,近期多項研究指出,牙齒數目與失智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密切關聯。
牙齒數目與失智風險有關 咀嚼能刺激大腦
多項觀察性研究顯示,牙齒數目愈少的老人,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高,也會影響咀嚼功能,進而影響營養攝取與消化吸收,同時也可能降低社交意願,導致孤立與憂鬱,進一步加速大腦退化。
周怡江主任表示,咀嚼動作能促進腦部血流,活化與記憶、學習有關的海馬迴與前額葉,若長期缺牙或牙周病導致咀嚼功能下降,可能使大腦刺激減少、認知功能退化。
日常這樣做 避免牙周病上身
牙周病為造成牙齒脫落的主因之一。牙周病是慢性發炎疾病,長期下來可能不只影響口腔健康,也會增加系統性發炎指數,進而影響腦部健康。糖尿病、抽菸等習慣,也與牙齒脫落與失智風險有高度關聯,周怡江主任提醒,從日常生活做起,重視每一顆牙齒的健康:
1. 徹底清潔牙齒:每天三餐飯後及睡前務必刷牙並使用牙線,預防牙菌斑堆積與牙周病發生。
2. 定期牙科檢查與洗牙: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口腔健康。65歲以上長者可利用健保補助,每三個月接受一次洗牙服務,並視牙齒狀況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塗氟強化牙齒。
3. 及早治療牙周病:若經檢查有牙周病徵兆,應遵循醫師建議儘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造成牙齒鬆動或脫落。
4. 恢復咀嚼功能:若已有牙齒脫落,應積極進行修復,如配戴假牙等,以維持正常咀嚼力。
守護大腦健康 從照顧口腔環境開始
周怡江主任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不可分。除了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更可能是守護大腦、延緩失智的重要一環。大家不妨從今天開始,好好保護每一顆牙齒,為健康老化多加一分保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想減少口臭、蛀牙?醫建議「刷牙加做這1動作」 還能穩定血壓、顧腸胃
·「蛀牙、牙齒痠痛、敏感牙齒」差在哪?1張圖詳解差異 醫教1招止痛還能消炎殺菌
[台灣新聞雲]記者 王頎澔/花蓮報導
花蓮縣政府今宣布與台北中正扶輪社、吳若石神父全人發展協會攜手,啟動為期三年的 FJM 足部反射健康師培訓計畫,目標在2025至 2027年分三階段培育108名通過國際認證的健康師,並與旅宿業合作,為觀光產業帶來全新的亮點與發展契機。首梯36名學員將於8月28日開課,11月22日授證;課程包含62小時訓練與18小時師徒實習,結訓後可立即投入旅宿、夜市、市集及社區長照場域服務。
縣長徐榛蔚表示,FJM手法簡單、安全、成效顯著,不僅能協助旅客在行程中獲得深度舒緩,更能為在地高齡長者帶來可及的日常照護,同時呼應縣府推動的「大健康城市」願景。她指出,透過專業訓練把失業或工時不足的服務業者培養成健康師,既穩定家計,也為花蓮建立新的產業支柱;這種「受惠者再成服務者」的循環,正是扶輪「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精神最生動的體現。
本計畫是由縣政顧問唐玉書促成,經費由台北中正扶輪社社長何靜宜率先捐助,每梯64萬元、總額192萬元,體現「結合專業、服務社群」的扶輪情懷。何社長指出,花蓮觀光鏈龐大,一旦旅客回流,持證健康師將成為旅宿新亮點;平日亦可深耕社區,創造長照與觀光 雙贏。她也號召更多社友「在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陪伴失業者重新站起來」。
此次培訓課程,報名資格為年滿20歲且設籍或長期在花蓮工作者,其中以旅宿觀光從業人員、暫時失業或工時不足者、長照照服人員、返鄉青年與二度就業婦女將優先錄取。課程與實習費用全額免費,報名期限至8月15日止,可至花蓮縣政府觀光處網站(https://reurl.cc/qYLEXR)下載表單或親至縣府觀光處觀光企劃科填寫報名,限額36名,額滿即止。

受訓健康師未來除了能在旅宿業提供足部舒緩,還能進駐長照據點與居家訪視,補足高齡花蓮的照護缺口。協會並將規劃進階與繼續教育,形成初、中、高階的在地人才鏈,與產業公會簽訂合作備忘錄,確保「結訓即就業」,為地方創造可量化的經濟與社福效益。
縣長徐榛蔚感謝台北中正扶輪社在關鍵時刻「民間資源、即時給力」,不僅替失業者點亮希望,也為花蓮打造嶄新的大健康產業結構。她呼籲更多企業與團體加入行列,讓療癒之都早日成形,重振觀光,同時守護鄉親身心健康,攜手合作為永續發展的方向努力 。


規律運動不僅強身健體,也能延緩失智與腦部病變。示意圖。(路透社)
羅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失智症不只與年齡相關,美國一名神經科醫師指出,日常中一個容易忽略的隱形危機恐悄悄破壞大腦,甚至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他分享多年行醫經驗,並提出兩大關鍵習慣能有效預防認知退化、保護大腦健康,分別為及早發現與處理聽力退化問題、維持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紐約大學葛洛斯曼醫學院(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醫師Jaydeep Bhatt(音譯為傑迪普・巴哈特)在烏干達、迦納等資源匱乏地區行醫多年,觀察當地人少見抽菸與酗酒行為,更因天生「自然節制」的飲食文化,罹患腦部疾病的比例比美國相對低。他認為,要防止大腦退化,關鍵在於兩項生活習慣。
請繼續往下閱讀…
1.及早發現與處理聽力退化問題
Jaydeep Bhatt指出,許多腦部疾病的危險因子都被忽視,其中「未察覺的聽力衰退」是最被低估的風險之一。聽力與大腦語言區有直接關聯,若聲音無法正常傳遞進入左腦語言區,長期可能導致語言功能異常、甚至加速記憶力退化。
他提醒,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認知功能與中風風險檢查,包含血壓、心率、膽固醇等指標。因為高血壓、高血脂會造成腦部血管阻塞,雖無明顯症狀,但會悄悄影響腦部營養供應,久而久之將導致失智、記憶衰退。
2.維持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
腦部健康與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而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與抽菸等危險因子,其實可透過「飲食」與「運動」來逆轉。Jaydeep Bhatt分享,非洲地區民眾的餐點份量普遍較小,且不習慣餐間零食,這樣的「自然節制」反而成為保護大腦的良方。
除了份量控制,飲食內容也很重要,像是得舒飲食(DASH)與地中海飲食就被認為對大腦健康有益,強調高纖、多蔬果、低鹽、低飽和脂肪。運動則是全球通用的護腦方法,不論哪一種神經性疾病,若能規律運動,都能顯著降低發病風險與症狀嚴重程度。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
營養師何沂霖說,許多減重者縮減攝食導致易餓,建議不要少吃,應掌握攝取足夠蛋白質與好油、喝足水等重點,才能吃對吃飽健康減重;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減重者怕自己吃太多,經常忍飢受餓,然而吃太少可能是減重失敗主因。營養師何沂霖指出,許多減重者縮減攝食份量,因此導致易餓,結果一碰零食反而停不下來,進入惡性循環。建議減重者不要少吃,應掌握攝取足夠蛋白質與好油、蔬菜多樣化、至少一半選擇原型澱粉、喝水足量、食物調味等5大重點,才能吃對吃飽,健康減重。
何沂霖於臉書專頁「何沂霖 營養師」發文表示,你知道體重減不了,常見原因是吃太少嗎?不管是減重,還是為了健康,吃足對的食物,往往比計算熱量更重要。因此,減重不要少吃,須吃對吃飽,並強調以下5項減重要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蛋白質跟好的油脂要足夠:大家都很怕吃肉、吃海鮮、吃油,但這些食物能幫助延緩飽足感、降低想吃零食或甜食的慾望,且避免肌肉流失,因此十分重要。
●蔬菜多樣化:不同顏色的蔬菜,有不同顏色的營養,蔬菜的纖維也有各種健康好處。但減重時大家很常會吃超多燙青菜,只配一點點飯,長期下來蛋白質攝取不足、熱量超低,非常容易復胖及造成流失肌肉。建議先把蛋白質吃足,蔬菜有一定的量即可;若覺得不飽,再多增加蔬菜。
營養師何沂霖表示,不同顏色的蔬菜,有不同顏色的營養,減重者應攝取多樣化蔬菜,並搭配蛋白質,才不造成肌肉流失與復胖;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至少一半可選擇原型澱粉:更多纖維跟營養素的澱粉可以增加飽足感,且不像精緻澱粉,會讓身體很快感到飢餓。
●喝足量的水:可以把自己的體重乘以30-40,計算出1天大約需要喝多少水,也可以觀察尿液顏色。此外,身體缺水的其中一個反應就是會嘴饞,所以,覺得嘴饞時,可以先試著喝1杯水。
●食物要調味:調味不是指各種醬汁,醬汁通常偏甜又油膩,建議可以用鹽、黑胡椒、九層塔、蔥、薑、蒜、辣椒、各式迷迭香、茴香、孜然等香料粉作為調味料,避免食而無味。
何沂霖強調,食物提供能量,當身體覺得營養足夠,才不會覺得需要囤著脂肪,預備熱量不足時使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專家呼籲,若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傳統觀念裡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以致使得男性較不傾向承認自己受情緒困擾,甚至未尋求協助,但研究顯示,父親若罹患憂鬱症卻未獲診斷或治療,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為的負面影響可能持續數年。而專家也提醒,若家中男性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
父親憂鬱無聲蔓延 孩子4年後焦躁憤怒風險倍增
董氏基金會指出,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在今年6月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在以1422名父親及其子女為研究對象,於孩子年滿5歲時,對父親是否在過去1年內出現憂鬱症狀進行篩檢;9歲時,由其教師填寫1份行為與社交能力評估問卷。結果發現,父親若曾表現出悲傷、憂鬱或沮喪等症狀,孩子在4年後更可能出現焦躁、反抗、憤怒等行為,且合作性與自尊心都較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成年人罹患憂鬱症具有性別差異,男性較常出現煩躁、不輕易哭泣、食慾及睡眠減少等憂鬱症狀,傾向壓抑情緒,若無法承受,可能轉向尋求喝酒、抽菸或物質濫用等方式。上述研究者提出,憂鬱症可能導致父親的親職能力下降、對子女的情緒支持減少,增加家庭衝突與生活壓力。
他提醒,為人父母是件辛苦的責任,若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有助於情緒調節與觀點轉換,也能學習更好的自我照顧與家庭支持方式。如身邊的伴侶或家人有情緒問題,建議以不評價的態度傾聽,鼓勵就醫。
林家興說,截至今年5月的統計,台灣已有503家心理諮商與治療所,和638家精神科醫療院所,心理資源可近性大幅提升,尋求協助已逐漸成為生活中的常態。
憂鬱不是軟弱 當爸爸也該被允許說「我不行了」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若能及早發現爸爸憂鬱並介入,不僅有助於父親的心理健康,也能提升孩子的整體幸福感。如同社會經常討論及認同的職業婦女角色,現代父親也是如此,在工作、家庭與育兒三個層面上,必須在當中取得平衡,當工作量過大、家庭庶務過重,或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孩子生病、課業問題等需求增加時,都容易使父親承受更多壓力。
葉雅馨提醒,家人應多留意父親和以前相比是否有差異,例如變得沉默不語、沒有笑容、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不再感興趣、社交活動明顯減少、出現較多負面情緒與想法、無存在的價值感等,都是觀察指標,這時家人可主動傾聽、鼓勵他表達情緒,給予同理支持、願意分擔的意願。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板橋、中和、永和、新莊等多個行政區都出現「異歧蔗蝗」蹤跡。台北市公共衛生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過敏性體質的人還是遠離些,以免過敏發作。(趙漱涵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新北市出現「蝗蟲過境」在板橋、中和、永和、新莊等多個行政區都有其蹤跡,新北市農業局表示,這波昆蟲多為「異歧蔗蝗」,屬季節性現象,非農業害蟲,將隨氣候轉涼或降雨逐漸減少,呼籲民眾無需恐慌,如有困擾可用居家環境用藥處理;不過,台北市公共衛生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過敏性體質的人還是要留意勿吸入昆蟲鱗粉,對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可能加劇呼吸道刺激。
不過,這「異歧蔗蝗」闖進新北,在社群上也炸開了,有民眾留言:「在我盆栽裡的是蝗蟲!我還以為是肥蚱蜢咧!」、「『蝗』上駕到,微服出巡!」、「前一陣子媒體報導過非洲蝗蟲災害竟然已至印中邊境⋯⋯如果多應該是得通報吧?」、「電梯間也跑來一隻,我還開門讓牠出去⋯」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指出,異歧蔗蝗是西班牙昆蟲學家伊格納西奧.博利瓦爾 (Ignacio Bolívar)在1912年根據越南河內太原市(Thái Nguyên)採集的標本所描述的物種。這個物種目前的分布主要在中南半島與華南。在台灣的紀錄主要出現在金門、馬祖與台灣本島北部。
是否因西南氣流帶進台灣?顏聖紘說,這個物種沒有長翅與短翅型也沒有長距離播遷的能力與紀錄。所以不太可能自己飛過來。但是否可能因為旺盛的西南氣流被帶來,就很難說。
翁瑞宏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社區出現蝗蟲雖然不像蚊子、老鼠或蟑螂那樣直接帶來傳染病威脅,但仍然有需要留意的面向:
公衛師提醒多加防範、注意
●提醒具過敏與呼吸道症狀的民眾,需留意蝗蟲出現時可能造成居民吸入昆蟲鱗粉,對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可能加劇呼吸道刺激。
●無需心理壓力與恐慌昆蟲侵擾會造成居民驚嚇、焦慮,影響社區安寧;因此,相關單位需要加以說明和安撫。
●留心農藥使用風險:政府或農民可能大量使用化學農藥,若未妥善管理,容易造成水源污源和生態破壞。
翁瑞宏建議,公衛單位應與農政、環保與地方政府合作,掌握蝗蟲分布、繁殖情形與潛在風險,建立跨部門因應機制。應持續監測農藥使用量、飲用水與土壤污染情形,並關注社區居民是否有異常皮膚、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